新闻动态

洪水围城暴露城市基础设施隐患

2009-11-18 管理员 阅读 1949

2009/11/18编辑:华桦来源:《中国市政》

    人与水患的纠葛绵延千年。现代社会所拥有的技术条件,本应令人类在洪水面前拥有更多的自信。但事实并非如此,“洪水围城”的现象,以凄惶而惊悚的方式暗示:当人类开始城市化群居,洪水的为祸当量正呈几何级增加。

  与其说“洪水围城”是一种自然灾害的“奇观”,毋宁说它是城市化的一种歧途。越来越光鲜的城市,背后隐匿着深重的危机。城市的建设者们,耽于让城市变得更阔大、靓丽,有时却在轻蔑它最基本的安全。比如:很多城市的防洪设施极其陈旧,与现代城市的建设规模与速度严重不相匹配。


  上海师范大学陶康华教授说,城市暴雨灾害是对城市威胁最大的灾害之一。人们原本以为,天有不测风云,气象灾害的原因都应归咎于老天爷。其实并不尽然。


  如果你乘坐飞机时注意观察,会发现一到城市边缘上空,云层会陡然隆起,看似云山,气象学上称作对流云,其高度可达数千米。汛期乌云压城的时候,人们还会发现,一层层的低云到了城市边缘会迅速上升,并合并为更大更黑的云团,变得色彩十分恐怖,继而是暴雨倾盆。这都是为什么呢?原来城市的人工建筑完全改变了地面(气象学称作大气下垫面)的性质和形状,原来覆盖地面的绿色植被几乎都变成了不透水的混凝土森林,太阳的光能不但不能被利用转变为生物能,而且丧失了水热交换的调节功能,形成类似沙漠化的强烈热反差。


  城市高密度、高容积的建筑物还改变了地表轮廊,使城市表面的粗糙度增加,一幢幢高楼犹如断壁悬崖,极大地阻碍了城市气流的流通。一般气流经过城市时,不但流速会降低许多,而且流向也会变得无常。


  上面所述的云山、暴雨就是气流经过城市时,受阻减速并乘着城市的热气流抬升的结果。这和潮湿的海洋季风受到山脉阻挡爬升降雨的过程相似,但在这里,不但有几何形状起作用,更重要的是热流在推动。


  据世界城市统计,城市降雨量平均比农村地区高10%%左右,但高密度、大容量的城区比外围农村汛期降雨至少要高30%%,某些热中心的暴雨量会高出一倍以上。在城市建设的改造中,如果单纯增加城市建筑容积率,暴雨灾害风险就会增加。据统计平均每公顷土地上增加1万平方米的建筑,一小时中暴雨的强降雨量会增加25%%,这对城市原有的排水设施无疑是一个严重的考验。


  专家认为,城市的规划要从早考虑,搞得更科学;新建的基础设施工程必须按新标准进行设防,已经建好的工程项目也要改造、加固和完善。对一个城市而言,如果其防洪标准定为100年一遇,就意味着当遭遇100年一遇的降雨时,既不发生洪灾,也不发生内涝灾害。但我国的城市防洪标准大多较高,但城市排涝标准一般不足10年一遇。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排涝建设落后,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且频率较高。随着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的不断增加,由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我国城市防洪建设中急迫的任务。


  另外,有必要对我们城市化过程中的错误进行检讨。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防止“摊大饼”式的巨型城市的出现;坚持节能省地型城市建设的方向,减少不当的城市建设对气候的影响,减少灾害天气对城市的危害。防洪排涝可能是每一个城市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集结成千上万的人日以继夜地去救灾,实在称不上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城市必须坚强而合理,拥有拒洪水于千里之外的能力。


版权所有©2021 湖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浙ICP备080129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