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齐心协力谋发展 尽心竭力惠民生

2015-02-12 管理员 阅读 1960

2015/2/12编辑:谢雨晴来源:湖州日报

——市政协七届四次大会发言选萃


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叶晓虹委员代表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教文卫体委员会的发言


    我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综合优势和比较优势。建议:一是把旅游业作为我市“十三五”期间服务业的龙头来抓,把开发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山水风光、区位优势相结合,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二是用抓工业经济一样的力度抓旅游经济发展,推动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不断提升我市休闲度假旅游的内涵和魅力。四是认真研究和梳理挖掘湖州“8+N”特色文化,顺应休闲度假文化消费的需求,厘清脉络、挖掘内涵、提炼深化。五是把握文化精髓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加快规划建设旅游“大月亮”的同时,立足不同的文化主题,整合资源,串珠成链,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机制,由国有文化旅游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运营,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旅游项目。七是强化智力支撑和宣传推介,成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发展对策,并加强营销推介力度。八是坚持“全域发展”理念,实行“一张图”规划,建设“一体化”设施,形成“一条龙”模式,全面提升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水平。


加快对接上海自贸区抢抓经济发展新机遇


——潘鸣委员代表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共青团界别的发言


    上海自贸区开启了新一轮的制度创新,其扩散效应将不断加大。我市应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人文等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助推跨越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对接上海的相关发展规划,编制《湖州内河岸线开发和产业发展规划》,谋划综合保税区,编制服务产业专项规划。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负面清单”,推广自贸区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三是深化平台合作建设,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与上海签约合作全覆盖,重点引进上海市国家级、市级平台的品牌、管理、招商资源,与上海产业平台开展交流活动。四是参与支持港口物流业发展,加强对港口岸线的规划管理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五是加大外向型经济招商选资力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及世界500强企业。六是突破领导体制机制壁垒,设立对接服务上海自贸区办公室和联络办,促进效能最大化。七是落实项目化推进,制定对接方案,细分工作目标,落实领导联系主要项目、跟踪服务责任机制,并纳入单位和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推进。


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全力推动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朱柏荣委员代表市工商业联合会的发言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湖州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加快推进我市“两化”深度融合,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建议:一是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为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多点“赞”,充分激发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引导,结合“十三五”规划,制定我市“两化融合”发展规划,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制定扶持鼓励政策,加大对企业“两化融合”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快实施信息化重点项目。三是整合升级我市已有的各类平台资源,立足海量创新资源聚集,资源整合与加工再生,产业链孵化器,制造服务发布、交易、执行,各创新载体监控与管理等五大功能定位,合力创建市级“制造服务集散云平台”。


提升乡村人居建设水平探索新型城镇化中的湖州生态示范之路


——沈琪芳委员代表民进湖州市委会的发言


    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我们应上接中央新型城镇化会议的新要求,下连农民真诉求,在规划、措施、路径、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做出乡村人居建设的湖州生态样板。建议:一是优化提升村庄布局建设规划,注重村庄布点与农村产业集聚培育、乡村旅游等多规衔接融合,变撤并为主为撤并与保护并重,并充分听取、尊重农民诉求,确保规划可行又亲民。二是稳妥推进乡村集聚整治,同步推进宅基地确权和“一户一宅”制,并做到充分尊重差异、挖掘特色,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三是加快启动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对24个省级历史村落,在资金、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农村古宅,纳入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予以就地保护或迁移保护。四是设立协调统筹机构,整合部门资源,出台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途径,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力度。


    大数据背景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几点建议


——夏平委员代表民盟湖州市委会、市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的发言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专业化处理和应用,对于促进我市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升治理能力意义重大。在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职能,制定政府大数据发展专项规划,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内容纳入“十三五”规划,由主要领导牵头把关。二是针对行业和县区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中小型数据中心和机关、企事业、社区数据中心,并实现各行各业、不同县区数据互联互通,消除数据孤岛。三是推动大数据广泛应用,通过选择在医疗健康、食品卫生、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社会舆情等领域先行开展应用示范,并不断拓展应用范围,带动并鼓励传统产业推行大数据技术。四是加强对大数据监督和管理,通过制定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政府保密数据采集、使用和保护的办法和规定,开展数据灾备工作,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


大力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吴继建委员代表民建湖州市委会的发言


    对于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不好是污染源,利用好了却是很好的农业有机肥源。建议我市立足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探索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之路。一是强化种养区域合理布局,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实行关停与治理结合,并且与农业规模基地相配套,使畜禽排泄物量与环境消纳、利用能力相协调,使种、养殖业得到互动发展。二是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实用化的原则,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推广力度,制造高效有机肥,将养殖废水沼气化处理。三是大力推进沼液社会化服务进程,在县域或重点乡镇成立沼液配送服务组织,或引导企业开展社会化服务,构建乡镇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格局。四是通过实施环境容量管控制度,规范养殖场建设,建立完善养殖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等措施,切实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五是强化政策保障和部门协同,采取农业与环境政策一体化的思路,建立种养互动的生态农业体系。


关于提升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建议


    ——冯海英委员代表市总工会的发言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建议我市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入手,更好地促进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以企业为主、以政府为辅的全方位职业培训体系,完善企业内部、特别是中坚力量的选拔与培养机制。二是改变传统引才模式,从“请进来”转向“走出去”,鼓励企业建立异地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沪杭、京津乃至海外等创新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就地纳才,服务湖州。三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鼓励和引导本地高校开设与企业需求、就业市场相适应的各类专业课程,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企业的对接。四是加强主动服务,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业建立行业协会,指导各会员企业签订行业自律公约,保障行业公平有序竞争。


关于推进南太湖65公里滨湖带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陈绍华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湖州市委会的发言


    我市境内太湖南岸全长约65公里,沿岸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为充分发挥南太湖岸线资源整体效益,建议我市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统一规划、整体营销、统筹管理,一体化协同发展。一是加强市级层面对滨湖带发展的统一管理和指导,建立管理、实施、论证三大市级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协调部门、具体实施。二是科学规划南太湖65公里滨湖区域,统筹谋划发展战略,制定未来一体化发展策略,统一实施;并加强对滨湖带的特色资源和生态敏感地区进行管控和预留,对可发展地区进行空间结构和项目准入的引导。三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品牌,并整合宣传资源和网络渠道,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效果,扩大整体知名度,提高南太湖旅游品牌的整体吸引力。


关于完善民营企业现代法人


    治理结构的建议


——方建平委员代表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市民营经济促进会的发言


    我市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有个人独资、合伙、家族式、公司制等,在新经济常态下,这些传统的治理结构因其体制性、机制性先天不足,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障碍。为此建议:一是积极推进民企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出台民营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审批程序,集聚资源要素,强化政府服务,推动民营企业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型和创新。二是明晰民企新型产权构成,引导民营企业用股份制方式改造家族式民营企业产权,合理降低股权集中度,实现产权多元化和股权结构最优化,并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与流程。三是引导民企建立现代法人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系,设置科学合理的产权结构和层级,推动管理要素置换和管理模式转换,把企业引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顺势而上


加快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


    ——朱文潮委员代表民革湖州市委会的发言


    我市发展体育产业,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特别是第十六届省运会将于2018年在我市举办。为此,建议我市借此东风,顺势而上,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一是依托安吉、德清两个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延伸、完善产业链,培育体育品牌和龙头企业,推动体育产业向集群化、品牌化、精品化发展;扎实做好体育产业重点工程,并充分利用各类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引入国际性、全国性体育赛事,丰富竞赛表演市场。二是出台优惠政策,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经济同等的政策待遇和市场主体资格,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并设立每年300—500万元的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更好地引导和扶持体育产业发展。三是把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纳入全市精英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建立体育产业人才长效培育机制,为我市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加强宣传,引导群众培养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并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设施,发展优质有偿锻炼项目,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消费。


大力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引进落户


    打造湖州生态科技城


——黄文华委员的发言


    发展科教产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发展后劲、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等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市打造生态科技城,有其必要性,也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为此建议:一是把打造生态科技城列入我市城市发展战略,开辟高教科技生态园区,积极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崇尚科技的城市文化和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所在湖州创办新校、分校、分所,吸引湖州籍名人名师名家回湖州工作、教育、科研、创业,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科教实体,共同参与建设湖州生态科技城。三是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支持本地和新引进的高校院所发展提升,打造浙北新科教集群;依托湖州科技创业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提升和创新企业孵化,建设国际化产业园区。四是加大公益文化科技场馆建设,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注入生态科技新理念,加快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五是建设开放的生态城市科教体系,通过不断的开放、交流、学术探讨与科技攻关合作,提升湖州科教水平。


关于加快我市社区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建议


    ——张明委员代表农工党湖州市委会的发言


    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是社区医生履行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格局的首要环节,更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网底。但目前,我市在推行社区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到了这项工作的进程。为此建议:一是将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目标和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政府工作考核内容、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二是逐步建立以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为主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尊重居民的自愿选择权,完善工作机制,并同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实效。三是加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大学生村医”定向培养和使用、社区责任医生培训,完善全科医生收入合理增长和职业发展机制,充实全科医生力量,稳定全科医生队伍,筑牢我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网底。


    关于全面推进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议


    ——彭珏委员代表民盟湖州市委会的发言


    建筑产业现代化对减少建筑施工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对于我市建设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意义重大。建议我市从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目标、重点、举措,统筹规划,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稳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二是加快编制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并健全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建筑质量管理机制。三是制定激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政府性建设项目应率先示范。四是设立新型建筑产业现代化科技专项,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建筑技术专项孵化器,努力推动技术集成与创新。五是编制全市新型建材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同时,加快推进节能建材绿色发展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使建材行业由资源、能源消耗型向生态环保型转变。


重振民族丝绸产业再造湖州丝绸名城


    ——凌兰芳代表吴兴区政协的发言


    我市丝绸业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波折后,重新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原材料、资本等诸多制约和挑战。为此,建议:一是定位规划产业,将丝绸产业作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写入“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并建立丝绸专项扶持基金,鼓励资本和人才回归,鼓励行业优化结构兼并重组抱团做强,支持和培育丝绸四大中心。二是推动养蚕产业化、缫丝智能化、织造无梭化、后整理精美化、产品艺术化“五化”提升,推动我市丝绸产业往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走。三是加快种养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并探索开展个性化订制和一站式服务。包括:建设茧丝绸现货交易市场,打造国内外茧丝绸的集散地;创新集观赏性、互动性及可定制性的丝绸工业旅游项目;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改造提升丝绸业,实现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工艺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


版权所有©2021 湖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浙ICP备080129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907号